在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旅程中,除了时刻关注血糖的波动,还有许多潜在的健康威胁需要警惕,其中周围神经病变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形杀手”。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走路不稳、双腿无力等症状时,很可能是周围神经病变在作祟。
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的“隐秘并发症”
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它主要影响人体的周围神经系统,这些神经如同身体各部位与大脑、脊髓之间的“信息高速公路”,负责传递感觉和运动信号。当糖尿病长期得不到良好控制,高血糖就像一把“慢性毒刀”,会逐渐损伤这些神经纤维,导致神经传导功能出现障碍。
据统计,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可高达50%以上。而且,这种病变往往起病隐匿,早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容易被患者忽视,等到出现明显的走路不稳、双腿无力等症状时,病情可能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
展开剩余71%走路不稳、双腿无力:周围神经病变的“信号弹”
感觉异常引发的“隐形陷阱”
周围神经病变会导致患者的感觉神经受损,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双下肢出现麻木、刺痛、灼热感或像蚂蚁爬行一样的异样感觉。这些异常感觉会干扰患者对下肢位置和运动的准确感知,就像在黑暗中行走,无法准确判断脚下的路况。比如,患者在行走时可能感觉不到地面的凹凸不平,容易扭伤脚踝;或者因为对疼痛的感觉迟钝,即使脚部受伤也浑然不知,导致伤口感染、溃疡,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
运动神经受损导致的“力量缺失”
运动神经也难逃高血糖的“魔掌”。当运动神经受到损伤时,肌肉的正常收缩和运动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患者会感到双腿无力,走路时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软绵绵的没有力气。随着病情的进展,肌肉还会逐渐萎缩,进一步加重走路不稳的症状,增加跌倒的风险。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本身身体平衡能力就较差,一旦出现周围神经病变,跌倒的发生率会显著升高,而跌倒又可能导致骨折等严重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除了走路问题,周围神经病变还有这些表现
自主神经病变的“连锁反应”
周围神经病变不仅会影响感觉和运动神经,还可能累及自主神经。自主神经负责调节人体的内脏器官和血管的功能,当它受损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比如,胃肠道自主神经病变会导致患者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则可能引起心慌、胸闷、气短、直立性低血压等,患者在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立时,会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厥的情况。
排汗异常的“尴尬困扰”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排汗异常的症状,表现为下肢无汗或少汗,而上肢或躯干部分则多汗。这种异常的排汗模式不仅会让患者感到不适,还可能影响皮肤的健康,增加皮肤感染的风险。
日常护理:细节决定成败的“健康密码”
足部护理:预防溃疡的“第一道防线”
由于周围神经病变会导致患者的感觉减退,足部容易受伤且不易察觉,因此足部护理尤为重要。患者应每天检查足部是否有水泡、割伤、红肿等异常情况,保持足部的清洁干燥,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赤脚行走。定期修剪趾甲,但不要剪得太短,以免损伤甲沟皮肤。
生活方式的调整:健康生活的“基石”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控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情也非常重要。患者应戒烟限酒,因为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加重神经损伤;合理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游泳等,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以免造成损伤。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虽然可怕,但只要糖尿病患者提高警惕,定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并做好日常护理,就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继续享受美好的生活。
发布于:广东省广盛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